1、孟子说过哪些至理名言句子
(1)、 那么该怎么发火呢?什么时候发火呢?孟子提供了两个榜样:周文王,周武王。周文王三分天下有其依然对商朝忠心耿耿。且周文王始终是一位温厚长者的形象,有子夏形容的:“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的领导者风范。可是周文王“一怒而安天下之民”,他一发火,收拾旧山河,天下安定了,老百姓过上幸福的日子了。他的儿子周武王亦如是,他一发火,推翻了商纣王暴政,开创了800年的周朝。
(2)、无为其所不为,无欲其所不欲。——《孟子·尽心章句上·第十七节》
(3)、可以抓住文本的矛盾之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文章的题目是梅兰芳蓄须,却把装病拒演作为重点来写,这是为什么?一个人连生命都可以不要的人更能体现他的民族气节,张老师把这部分的作为重点,让学生阅读批注感受,体会他的民族气节。为了民族气节可以放弃艺术、放弃体面,对他有一个更立体的认识,写人的文章是由事例来支撑的,这也是写法的感受。
(4)、孟子曰:“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5)、只会在这些先贤的框架内去顺着他们的意思,这是日本跟我们的不同,在当时的教育上。而且教习的还是一个人说的话,但是得到的答案是不一样的,很有意思。比如说,中国的儒家讲求三从四德,女人要忠贞不贰。日本也学这些东西啊,但是日本没有接受这一套,日本的性是有传统的,一直比中国开放的多得多。
(6)、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孟子·离娄上》。
(7)、中国也是士农工商,但是我们的士指的是士大夫,但是他们指的武士,知道为什么?很简单的原因就是人家没有学科举制度。没有科举制度在当时日本是很重要的啊,如果有科举制度,就会像我们那样,政府考什么你就学什么,所以清末中国精英都在学四书五经,对于中国当时的国情有用么?
(8)、日本当时还有一大批藩王,因为日本长期处于割据状态,虽然他们表面上都听幕府的,但实际上像西南很多藩都很强,比如萨摩藩、长州藩、肥前藩等,这些大藩马上倒向天皇,说我们拥护天皇。德川幕府在这种情况下,相当于是被迫将大政奉还,但后来还是发生过反复,几个大藩又一块儿去打德川幕府,终于把德川家的江户时代给彻底结束了。
(9)、(出示“租界”及图片信息)这就是上海的租界,其中梅兰芳藏身在法租界。1937年,梅兰芳迁居上海法租界,暂住沧州饭店,后迁至马思南路121号。这就是当时的时代背景。
(10)、可以仕则仕,可以止则止,可以久则久,可以速则速。”应该做官就做官,应该辞职就辞职,应该继续干就继续干,应该马上走就马上走。不要拖拖沓沓,做这件事时还盯着另外一件事,不专心,一件都做不好。
(11)、所以孟子说:“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但儒家也反复强调:要去爱别人,先学会爱自己。过自尊自信自强的人生。只有这样,我们的爱才有力量,才有感染力。
(12)、这个时候幕府坐不住了,在大阪集结了5万人的军队,杀气腾腾地杀向京都,当时很聪明地打出“解救天皇,清除奸臣”的口号,意思就是说天皇被倒幕拍胁迫了,因为当时明治天皇睦仁还是很年幼的。谁知道天皇是不是被倒幕派要挟呢?问题是,睦仁还真不是被要挟的,这孩子为了证明自己是真心情愿地倒幕,亲自督战,站在大炮旁边指挥进攻。
(13)、学习2——4自然段,抓关键词,体会人物的民族气节。
(14)、“拱把之桐梓,人苟欲生之,皆知所以养之者。至于身,而不知所以养之者,岂爱身不若桐梓哉?弗思甚也。”《孟子告子上》
(15)、心得分享:人各有所长,每个人都有别人值得学习和尊敬的地方。所以人无须妄自菲薄,也不可妄自尊大。孟子说世间有三种达尊:一种是爵位,一种是年龄,一种是德行。组织中职位级别很重要;社会上年龄资历很重要,但最重要的是一个人的德行。有德不在年高,有才不在位高。“德”是通行的货币。
(16)、接下来张老师用时光轴帮学生厘清线索,以“时间+地点+小标题”概括了主要事件,再让学生以此复述本课内容,在这里,张老师层层指导,去掉时间,再去掉地点,得出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写人的文章,先想他做了哪些关键事件,拟一个小标题连起来,就把主要内容说清楚了。
(17)、先查音序N,再查音节nie,364页。哈哈,查到了,下面是土!我急匆匆地拿着字典给妈妈看。“妈妈,看吧,下面是‘土’!”我得意洋洋地说。“对!真棒!”妈妈摸着我的头,脸上露出了满意的笑容。我突然恍然大悟:“妈妈,原来您知道下面是‘土’,为什么还要让我自己查字典而不告诉我呢?”“丫头,你每次都是问我答案,而有些能用工具书解决的你却不查阅。所以,我是要让你自己动手获取答案啊!要知道,靠自己的努力获得的知识会更有价值,也会记得更牢。如果你再这样不懂只靠问的话,是得不到锻炼的。”妈妈语重心长地说。“嗯,我知道了,我以后一定自己动手解决遇到的问题。”
(18)、好,放下手中的笔,我请同学们一一来汇报。(一生反馈,师相机板书:藏身租界深居简出蓄须明志卖房度日 假生大病 剃须演出)
(19)、德川幕府在位了两百多年,但是也没有废掉天皇,后来日本不断地衰落,大家就开始怪罪幕府,说你看你德川家到底怎么回事儿,现在弄得是丧权辱国,那怎么办呢?于是决定把天皇接回来,咱们好好改革。日本当时正好又赶上涌现出来一批开国先贤,这一批人马上就说我们拥护天皇,我们要废除幕府,还政天皇。
(20)、1863年,美国军舰袭击长州炮台和军舰,长州守军三艘军舰被打沉。法国人也跟着起哄开炮打击长州藩。长州藩武士还是很决心的,不成功就剖腹,但是没用,肯定是打不过洋人坚船利炮的啊,于是长州藩惨败,不过乱世出英雄。高杉晋作横空出世。一听这名字就知道肯定是个贵族或者官宦出生的。因为明治维新之前的日本老百姓是没有姓的,大儿子叫大娃,小儿子叫小娃,是没姓的,不过天皇也没姓。
2、孟子语录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和启示
(1)、“仁义”是孟子的道德论的核心思想.孟子所说的“仁义”,是有阶级性的,是建筑在封建等级社会的基础之上的.但是,他反对统治者对庶民的剥削,反对国与国和家与家的战争
(2)、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
(3)、 基于这个思想,就出现了:“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警训了。时时刻刻告诫执政者,要“以民为本”。孟子的这个思想,后世读书人,发挥到了极致,如北宋范仲淹《岳阳楼记》中的名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个思想就是孟子思想的升级版本。范仲淹不仅仅是“与民同忧乐”,而是“先民忧后民乐”了。有意思的是,佛家也有一位这样的忧民者,这位菩萨就是地藏王。他发过一个宏大誓愿:“地狱不空,誓不成佛,众生度尽,方证菩提。”
(4)、在圣德太子的努力下,日本基本上确立了以天皇为顶点的中央集权,确认了依法治国、佛教为国家宗教的制度。这种状态一直到奈良时代才终结。奈良时代的中国,唐朝的统治岌岌可危。日本也在这个时候陷入了混战时代。
(5)、但是他们的割据地方的大名真的能跟我那个时候的诸侯一样,实际上由于日本的国土过于狭窄,他们每一个大名的底盘根本称不上一个小国家,他们那个时候相互掐架夸张一点就相当于这个镇的镇长把那个村的村长给灭了。当然并不是说不够惨烈啊,他们就这么大,这么多人也没办法。
(6)、读课题抛出疑问:为什么不把蓄须明志展开写,而要用三段话写装病拒演?这个问题一出来,可见张老师的文本解读和思考。之后学生聚焦第七段,引出“批注”。教师示范写批注,然后找一个感触最深的词语写批注(自己的体会)。从学生的汇报上看,学生基本能抓住关键词体会到梅兰芳的爱国。由第7段写批注讲体会,再结合朗读感受梅兰芳的气节、爱国。有了之前的案例引领(批注关键词+朗读+说体会),学生学习2-4自然段,再次感受梅兰芳宁愿放弃自己的艺术,也不愿意放弃爱国情怀,突出梅兰芳的民族气节。
(7)、有孺子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孔子曰:『小子听之:清斯濯缨;浊斯濯足矣。自取之也。』夫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家必自毁,而后人毁之;国必自伐,而后人伐之。太甲曰:『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此之谓也。」
(8)、《尚书》中有武王伐纣“流血飘杵,赤地千里”的记载,孟子是不相信的.他认为仁人无敌天下,武王是至仁之人,而纣王是至不仁之人,以至仁伐至不仁,不可能出现杀戮无数的血腥场面.虽然这个推断未必符合史实,但孟子的这种质疑精神是值得提倡的.这段话告诉我们,读书不能迷信书本,要有怀疑批判的精神.
(9)、萨长军队举着菊花旗就出来了,意思是你打旗帜就是打天皇,你打不打?结果幕府军队居然真乖乖投降了,你可想而知,日本天皇即使在这种情况下都是普通民众心目中的神。幕府士兵也没人见过天皇,在他们心目中天皇也是神,所以关于什么二战天皇是傀儡这个是肯定扯淡的,越是军国主义越是忠于天皇,这个时候幕府将军德川庆喜算是叹了一口气,对着自己的家臣大吼:“老子说不打,你们非要打!先打你妹啊打!赶紧投降!
(10)、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百姓最为重要,代表国家的土谷之神为次,君主为轻。)
(11)、而江户时代的日本,教育已经广泛普及,并且形式多种多样。日本当时的公立学校叫学问所,主要教授中国古代哲学和文学研究,平时还教民间小孩子们识字。虽然他们也教中国古代哲学,也基本上就是儒家那一套,但日本教儒家这些东西的儒生他们会辩证的去教育,就是结合国情和日本实际特点去教育,并不是像我们那样,我们最喜欢搞语录,古时候基本上就是孔子语录,孟子语录了,要么就是老子说,就只要人家说的话就是对的,不辩证的去思考这个问题。
(12)、一个贤明的君主,必须恭敬节俭,一切依礼来对待下面。从人民那里索取时,要按规定办事。
(13)、有一次,我在介绍自己对性别问题研究结论的讲座中,指出“求偶”对于动物而言是一种不得不的被迫行为。
(14)、完全相信《书》(指《尚书》),那就还不如没有《书》为好。
(15)、结果高杉晋作带着奇兵队打的幕府措手不及,反正就是打赢了。高杉晋作也成为了日本人心中的英雄,但是战斗结束后不久他就得了肺结核死了,才27岁就死了,不过因为他萨摩藩和长州藩取得了倒幕的重要的阶段性的胜利!取得阶段性胜利以后呢,就要说到我之前说到的一个人,坂本龙马了。坂本龙马估计是《三国演义》看多了,模仿孔明《隆中对》,提出了“船中八策”的治国理念。
(16)、回想起当年老师们的说法,我觉得也有道理:毕竟,生命世界太大了。每个人只能探索有限的问题。
(17)、贤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今以其昏昏使人昭昭。《孟子·尽心下》
(18)、孟子为人豪爽畅达,见君王行为不当,直言开怼。若是不听劝,哪怕是年薪百万的高位也弃之如粪土。孟子劝谏擅长循循善诱,边讲故事边讲道理。因此有关孟子的文章备受语文部编版教材的青睐,如二年级下册出现了《揠苗助长》,六年级下册出现了《学弈》,在初中阶段我们也会学到《孟子三则》。
(19)、 统治者经常将自己比喻成“孤家寡人”;孤家寡人不好做,高处不胜寒,做得好流芳百世,做得不好遗臭万年。身死国灭的君王比比皆是啊。
(20)、不耻不若人,何若人有?《孟子.尽心上.七》
3、孟子都说过哪些经典的语录
(1)、我拉着小丽,快乐地在田埂上追逐着……突然,一朵奇特的野花映入眼帘,它有一个乒乓球那么大,花心是黑色的,由六个大小一样的花瓣组成,最奇怪的地方是花瓣的颜色;花瓣最底部是深蓝色,越往上颜色越浅,最上端几乎快变成白色的了。
(2)、我爱别人,可是别人不亲近我,那就要反问自己的仁德够不够;我管理别人,但是没管好,那就要反问自己的智慧和知识够不够;我有礼貌地对待别人,可是得不到相应的回答,那就要反问自己的恭敬够不够。
(3)、(1)我们之前学习了批注,张老师在读第七自然段时,读到“军医”这个词,张老师作了这样的批注,(屏幕出示“军医”的批注:熟练怀疑 非......不可),军医你也能像张老师这样边读边圈词语批注吗?大家试试看。
(4)、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5)、正是这八大政策成为了日本明治维新的纲领性文件,让日本走上了复兴之路。差不多就是还政天皇,建立内阁制度、跟西方处朋友!但是提出八条治国政策之后没多久。坂本龙马就被刺杀了,20多岁就死了。至于刺客是谁,史书上没有定论,有人说是幕府的刺客,也有人说是激进的浪人组织。不管怎样,结果是,坂本龙马没能完成他的梦想就猝然离去。但是坂本龙马和那些有理想的志士们开创了一个新的时代,他们创造了日本的辉煌,也造就了后来日本的罪恶。
(6)、而中国不是,中国当时也在不断地衰落,但没人说你看你这清政府怎么回事儿,没人去指责这清政府,没人去说你不行,你让开,我来。其实当时在中国,也涌现了一大批能人,像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张之洞等,但是他们这些人没办法,还得听皇上的,听慈禧太后的。
(7)、这个时候幕府已经不能忍受地方实力的膨胀,认为它们威胁到了自己的生存。虽然长州藩有新式军队,但是幕府的实力还是很强大的,所以也不好过,但是同样对幕府不满的萨摩藩伸出了橄榄枝。拿着橄榄枝来的这个人叫坂本龙马。这也是倒幕时期的又一个传奇人物。他是个剑术大师,然后曾经投到了幕府政府开明派盛海舟账下。学习了舰船知识,海上战术等等,有意思的是,盛海舟是坂本龙马一开始要刺杀的对象,但是海盛舟把自己为什么亲近洋人的理由告诉了,坂本龙马。
(8)、有为者辟若掘井,掘井九轫而不及泉,犹为弃井也。《孟子尽心上》
(9)、小结:亲爱的同学们,我们以后再学习写人的文章的时候,先想一想,这个人做了哪几件关键事件,把这些事件用简单地小标题归纳出来,然后连起来,就把主要内容说清楚了。
(10)、这篇课文写了许多事情,对于一篇写人的文章,我们要把这篇文章理清楚,张老师有一个好的方法要教给大家,就是把这个人所做的事情理出来,整理成成一条时光轴。(课件出示时光轴)时光轴的下方,张老师已经把时间和地点都整理出来了,时光轴的上方我想请同学们用几个词语将梅兰芳的当时的情况概括出来,明白了吗?请大家打开课文,拿出作业纸,3分钟时间完成这个任务。(生完成任务,师巡视)
(11)、贫穷时就搞好品德的修养,得志时就帮助天下人民都走善道。
(12)、围绕“题目是梅兰芳蓄须,课文为什么要把装病拒演展开来写?”聚焦第七自然段,张老师示范了批注的方式,学生进行运用。通过解读文本,凸显人物品质。
(13)、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孟子-告子上》
(14)、夫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家必自毁,而后人毁之;国必自伐,而后人伐之。(人必先有自取侮辱的行为,别人才侮辱他;家必先有自取毁坏的因素,别人才毁坏它,国必先有自取讨伐的原因,别人才讨伐它。)
(15)、讲栽培育种课的老师经常会说“这是生物本性”,我对这种说法特别不满意!
(16)、有关“求偶”的另外一个由来已久的误解,是以为通过与更多异性的占有与交配,可以让自己的基因传下去。其实,如果大家注意过清朝12位皇帝的画像,可以发现,他们的长相各异。并没有“传承”祖上努尔哈赤的英姿。更多的可能是反映了他们各自母亲的相貌。从这个意义上,努尔哈赤相貌的基因并没有被传下来。
(17)、如果长州藩的新式军队见到松山藩军队的时候,有种哭笑不得的感觉,一群穿着古代甲胄的士兵,神情呆滞,意志不坚,带兵的人也完全不懂现代战争该怎么打。仅仅只有一支500人的新式队伍。
(18)、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恻隐之心,是仁的发端;羞耻之心,是义的发端;谦让之心,是礼的发端;是非之心,是智慧的发端;维护人性的善良,全在于保存这四端之心。
(19)、同样,在侍奉父母这方面,如果一味顺从而不分青红皂白,这样问题就很大了。这样做且不说对父母秉性脾气发展不利,甚至可能伤害到无辜的人。就拿本文所议论的“无后”来说,古代社会,包括现代,有多少父母拿“无后为大”逼迫自己的子女生养后代,甚至“棒打鸳鸯”?
(20)、于是日本国内很多有识之士和一些明智的武士决定抛弃幕府的统治,把精神领袖转变成待在宫殿里都快被人忘记的天皇,来推翻原先的主人,勾结海外的大名们。当时的孝明天皇也是很争气的,他早就对幕府很不爽了,也痛恨幕府将军的不作为。而且当时地方上的很多大名也不满幕府,纷纷表示无条件支持天皇,准备着推翻幕府的统治。但是在孝明天皇慢慢手里有些力量的时候,36岁就得天花死了。孝明天皇死后,睦仁就成了日本天皇。也就是明治天皇。
4、孟子语录有
(1)、心得分享:孟子思想之所以可贵,很大原因就是提供了“造反有理”的理论堡垒。比如他另一句著名的话:“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是彻底的“民本思想”了,距离“民主思想”其实已经不远了。一个国家,最重要的是老百姓,其次才是国家利益,最后才是执政者利益。所以我们经常会误解儒家只是忠君爱国、尽忠守节、为统治者服务的奴才学说。那是因为我们不了解原始儒家和政治儒家的区别。
(2)、人之相识,贵在相知;人之相知,贵在知心。人与人的互相认识,最重要在于相互了解。人与人相互了解,最重要在于交心,知晓彼此的心思。
(3)、想必大家都听过,“孟母三迁”、“缘木求鱼”这样的经典故事,书本上关于孟子的经典语录也是非常多。那这些经典背后的主人公孟子,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今天,我们就来详细介绍。
(4)、“身体有重要部分和不重要的部分,有大处也有小处。不要因保养小的部位而影响大的部位,不要因为保护次要的部分而影响了重要的部分。只保养小部位的人是道德低下的小人,而养其身体中大部位的人则是高尚的君子”
(5)、恭者不侮人,俭者不夺人。懂得恭敬的人不会侮辱旁人。懂得节俭(克己)的人不会侵犯旁人。
(6)、然后幕府就彻底投降了。也标志着倒幕运动的彻底胜利!而天皇之前的顾虑是想多了,以长州、萨摩为主导的倒幕派并没有专权,而是诚心希望天皇能够重新掌握国家大权,实现日本的统对抗外国列强,实现民族振兴。那些具备西式武装的地方领袖没有夺取统治权的欲望,他们希望国家能统一在一面旗帜之下,抵抗外国的侵略;这是很难能可贵的。中国在遭遇外敌入侵的时候,天下大乱,每个人都在为了自己的利益抛头颅洒热血。虽然袁世凯、段祺瑞我之前说过也是想要国家变得好,但是实际上内心还是始终把自己的利益摆在第一位的。
(7)、上这堂课,其实不容易,学得内容满,又是一篇略读课文,所以很多时候一课时完成不了。上公开课的话,只抓“概括内容”感觉不饱满,再加点“批注感受、体会人物品质”又感觉时间来不及,老师会使劲儿拽着学生走。所以,我的疑问:像这样一课时的略读课文如何处理比较恰当?
(8)、最后没办法,幕府的军队被困在小巷中与萨长联盟的军队进行决战。结果在打巷战的时候,萨长联盟的军队反而没什么优势了,于是有点不好过,一直打到第五天,没办法,萨长联盟想到一个办法,举着菊花旗就出来了,(科普一下:菊花在我们国家是什么你懂的,但是菊花在日本就代表天皇,日本国花是樱花,但是菊花是只有天皇才可以用的,就代表天皇,像二战的时候你如果发现日本的军舰,飞机,部队有菊花旗帜那就是天皇亲卫队。)